本譯文承蒙卡特中心提供發表
中國面臨令人擔憂的與美國認知交換的不平衡問題。和一般看法相反,中國對美國的瞭解遠不如美國對中國的瞭解。多數對美國感興趣的中國學生或者學者要麼集中在英語語言和文學上,要麼集中在中美外交歷史和政策研究上。很少有機會在美國進行實地研究,按照北京大學美國研究專家的說法,關於美國國內政治的學術研究是“少得可憐”。
相反,美國人在中國各地,包括像西藏和新疆等敏感地區,進行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現場調查、口頭歷史和檔案研究。自從30年前,中國向西方開放以來,美國人已經獲得了對傳統中國和當代中國的幾乎每個方面的相當詳細深刻的瞭解。一位中國教授告訴我,“正如美國學者到湖南和廣西進行研究一樣,為了熟悉『真正的』美國,中國人也應該更多瞭解亞利桑那州和俄亥俄州。”
去年,我在中國為福特基金會北京辦公室進行調查,以便評估中國的美國研究現狀,並為中美專家提供增加相互交流和互動的建議。自1989年以來,福特基金會一直是為中國的美國研究提供經濟支持的少數私人基金會之一,但是它的資助在最近一些年也在下降。
我的調查顯示中國學者和政策分析家越來越願意也並有能力超越中國過去在美國研究中佔主導地位的狹隘途徑。一個觀察家說“我們需要研究美國的經濟、社會、歷史和文化,而不僅僅是奧巴馬昨天說了什麼。”他和其他很多人都迫切希望調查那些有助於解釋美國的行為和外交政策決定的文化的、種族的、宗教的因素。正如現在還是這樣認為,“中國把美國的多樣性等同於混亂,沒有意識到它正是美國的力量所在。”一位美國教授說。
回顧自己的歷史和價值觀,中國人往往傾向於把集體利益置於個人權利之上。當奧巴馬總統去年秋天準備第一次訪華時,中國外交部一名發言人說,總統應該讚賞中國反對西藏獨立的立場,因為他是一位黑人總統,應該理解林肯在“保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問題上發揮了獨一無二的作用”。多數美國人認為這種比較牽強附會。
中國對美國生活方式的瞭解相對較少不應該令人吃驚。嚴肅的美國研究仍然很年輕,中國缺乏必要的資源以考察像語言、商業、法律、外交等現實的緊迫議題之外的東西。包括種族和民族在內的問題一直被忽略。
無論公立還是私立的美國研究機構對中國深入瞭解美國的要求都未作好充分準備。原因如下:第一,美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持想當然的態度,假定美國的利益和價值是眾所周知的,很容易獲得的。第二,在美國的美國研究是兼收並蓄的跨學科領域,並非總能與中國的研究學科相吻合。第三,存在一個普遍的認識,即美國政府負責向世界解釋美國。但因為資源有限、安全顧慮和專注穆斯林世界等問題,人們普遍認為美國的公共外交並沒有做好。
還有一系列障礙:美國基金會、思想庫、大學為中國研究和中美關係的研究提供的支持比對美國研究提供的支持多得多。許多具有美國研究背景的有才華的中國學生被招募進入美國的中國研究機構工作,在那裡他們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過去很多年,中國的富布賴特項目已經從歷史和文學轉向法律、商業、外交政策和通訊傳播等領域。雖然有兩國間的個人交換項目等機會,但很少有機構合作項目是專門針對在中國的美國研究的。
儘管存在所有這些問題,還是有中國人和美國人合作的真正機會。在中國學者願意超越現狀的時刻,美國的許多美國研究學者對美國歷史、政治、經濟和文化具有了全球視野。他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美國之外的研究和國際視野指導的重要性。因此,這是一個讓美國人加強中國的美國研究、同時提高國內的美國研究的國際化程度的絕佳機會。
下面是一些改善現狀的建議:
中國現在通過60家孔子學院在全美國表達它的軟實力,提供講授中國語言文化的資源。但是美國在中國沒有類似的機構,部分因為中國當局的反對。相反,美國主要通過電影、體育以及企業廣告來傳播其核心價值觀。非常說明問題的是,一個中國官員最近在看了電影《阿凡達》後,充滿熱情地告訴美國同行“這是真正美國的創造才能”。
中國對美國有一個清晰的、客觀的、細膩的認識顯然符合美國的利益。在糾正兩國認知的不平衡方面,美國的大學、慈善機構、基金會應該發揮積極的作用。持續支持中國的美國研究或許不能終結懷疑和猜忌,但是它確實有潛力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註釋
1. 本文譯自陶泰瑞(Terry Lautz)於2010年8月12日發表在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上的文章。英文原文所在網址是:http://chronicle.com/article/Chinas-Deficit-in-American/1238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