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之后,被记者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泛民拿着325票可以做什么?
我相信首先要作抉择的,是先发制人,还是谋定而后动?
泛民未必有条件派出一人选特首
所谓先发制人,就是自己派出一名参选人,但我认为条件不足,机会也不大。
对于泛民而言,今届特首选举与过去两届的最大不同,便是并非由大党所主导。2012年时,民主党早已决定派出何俊仁代表泛民参选;至于2007年时,则是公民党派出梁家杰,于是当时泛民在很早阶段便已经准备和筹划选战,且分别由两大党负责操盘。但今届两大党都处于新老交替的过渡性阶段,缺乏具分量可参选者,因此早早已经放弃派人参选的打算,且交由泛民功能组别议员所联合组成的“专业议政”去统筹选举,再下放给超过10个界别各自策划选战,亦因此,泛民今届的选举工程较为松散,全靠选民“自动波”,才出现破纪录的投票率和席位上的丰收。
如今虽然拿到喜出望外的325席,但要凝聚共识推出一个特首参选人,恐怕十分艰难,始终325席来自超过10个界别的各自为战,而非源于一个强而有力的领导,且实在缺乏众望所归的人选,一个搞得不好,除时出现内讧,未战先乱,更何况,纵能排除万难,现在起步亦嫌迟。
泛民大可谋定而后动
如果不能先发制人,自己派出一名参选人,那就只能谋定而后动。
但那又可以如何谋定而后动呢?这主要是看北京和建制派如何出牌。
如果中央只容一位建制派鹰派入闸,延续“没有梁振英的梁振英路线”,那么泛民当然可以回归到最初原本用来对付梁振英笃定连任的“白票策略”;但若然建制派有两人入闸,并且有一位可以接受,例如能够促成朝野和解的,那么泛民也不用拘泥和执着于投白票。
高教界和社福界的启示
笔者在高等教育界投票,所以特别留意高教界的结果。今届高教界选情比较独特,有3组主要名单,一是温和泛民的“高教界民主行动”;二是建制派的“高教新力量”和“香港重建”;以及三是抗争派的“学者抗命”,当中“学者抗命”事先声明若然当选会投白票,以彰显小圈子选举制度的荒谬。结果,温和泛民每名候选人平均拿2500票左右,建制派各拿1000票左右,主张投白票的抗争派得票最少,各候选人只有500票左右,不单全军覆没,且是三者中最少票者。
这里看到,一开始说死投白票的主张,在高教界明显不获认同。我相信,选民的心声是,如果有机会,还是希望透过手上的票,来改变如今香港的政治僵局,而不是摆个“优雅”姿态而已。毕竟,小圈子选举制度有几荒谬,已经讲了20年,实在不需要你再“优雅”的讲多一次,但之后一切依然故我,延续一条“没有梁振英的梁振英路线”。
其实在另一个界别也有类似的选举结果和启示,那就是社福界。社福界5张民主派名单中,“社工复兴运动”那张一样事先声明若然当选会投白票,结果也是12人中仅得1人当选。
只有高教和社福这两个界别,有名单事先声明若然当选会投白票抗议制度,选举结果值得泛民去参考。
那么泛民又可以怎样做呢?
泛民十大界别选委可就最后投票进行业内公投
近日,有人把由1200人选委会选出特首,模拟和美化成美国由538人选举团选出总统,说两者都是间接选举,但其实这无疑是鱼目混珠。美国选出这538名“选举人”,美国3亿多民众都可以投票,且每人的票值大致接近,不似得香港般,选出这1200名选委,却只有20多万人可以投票,且每人的票值差异很大。
更何况,美国选举团当中的“选举人”事前大家清楚他是会最终投票给特朗普还是希拉里,不似得像如今香港般,很多选委候选人都扭扭捏捏,甚至连是否支持梁振英连任都不肯透露,除了泛民会明确一点。于是周日大家投票时,其实很多都不知道最终自己那些票帮了谁人做特首,实在十分荒谬,也实在十分无奈。
因此,如今,我认为一个可取方案,就是泛民十大专业界别,每个界别的泛民选委,就着应该把票投给哪位最后能够成功入闸的候选人,还是投白票,进行业界内咨询和公投,用问卷调查或商讨日等方法,来决定该界别最终投票决定。
如果美国是每个州的选举人,按每个州选民的民意,来决定自己一票怎样投;那么我们也可以每个界别的选委,按每个界别选民的民意,来决定自己一票怎样投。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展现民主派的做事方式和风度,将手中一票还给界别内的选民,不会辜负选民的热情和对自己的期望。
当然,325名选委,搞一个全港性公投,再全部按公投结果来投票,也是可以,但这样做,选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易拱手让予泛民的大党,未必为他们所乐见。而前述方案,则让各个界别的选委可以较为自主和积极参与,更可以增加10个界别内的讨论和民主气氛,巩固业界内的民主。
且在如今泛民群龙无首,欠缺亦不想有强而有力领导的情况下,再加上各个界别选委原本便是各自为战,要现在325名选委强行捆绑统一投票,我认为几乎没有可能,所以以上方案在政治上也较为可行。
为公民提名“再续前缘”?
最后顺带一提,有泛民中人建议,组成一个150名以上的民主人士选委团,承诺提名任何得到5万个公民提名的人士为特首选举候选人,以为公民提名“再续前缘”。
但对此我有一点保留。
试想想,如果建制派搅局,派个周融之流,来搜集签名,以建制派的动员力,5万个并不太难,经过“反占中”一役后,周融等玩街头签名那一套,绝对不下于泛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慎防对方搅局,最后搞到可能要提名周融,那到时就让自己进退两难了。
——转自香港明报网
《中国人权双周刊》第198期 2016年12月9日—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