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人物

——路漫漫其悠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流放楚地的吟唱,今日在许博士身上活现。他对推进中国民主转型深思熟虑,有通盘筹谋,且身体力行。他参与基层选举、发起教育平权、要求官员公示财产等等,都是点滴积累中国变革力量,培植社会现代文明元素。
——现年64岁的郭于华是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她的学术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底层社会,包括农民工、失业下岗工人、劳工维权等。她的微博被封了80个号,微信被封了五个。但她还是要发声:“虽然也害怕,虽然也软弱,但是我还得站着,我就不能跪下。”
——2020年6月21日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11年刑满出狱的日子。如果他不是在2017年7月13日逝世的话,这就是他获得自由的喜庆日子。人权活动家罗兰德·库纳将在这一天,用12个小时来朗读刘晓波的作品,表示:“晓波追求民主、人权的声音,不能因为他的离世,而消失在众人的沉默之中,我们要在柏林的中国使馆门前,让他的声音在公众界重新响起。”
——我要再次重申“和平、对等、民主、对话”这八个字。我们不会接受北京当局,以“一国两制”矮化台湾,破坏台海的现状,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原则。无论什么样的挑战,民主自由的价值,一直是我们的坚持。“自助助人、自助人助”的共同体意识,也始终是我们的信念。
那些握有权力的人有种好消息综合症,就是无论如何,不管真实与否,只听好消息,没有也要编一个。你要说那不是真的,他能跟你拼命。给各位每天努力发帖传播疫病知识和亲身经验的朋友们拜年,传播信息是一种权利,也是辛勤的劳作和奉献,但大家一起努力,就有真相浮现。
《囚室哀思》写于一九六三年。这篇散文深情地表达了她对以美国民主和美国政治家为代表的自由这种人类共同价值和世界文明方向的强烈共鸣和高度认同。对人类普遍价值的坚定信念,对个人生命价值的坚定守卫,是她毫不犹豫以热血和生命为之奉献的崇高精神事业。
我在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流亡中抗争。走过城市、乡村,告诉人们,黎明近了,自由近了,公义近了,爱,已悄悄到来。告诉人们,邪灵其实没那么强大,他们端坐的不是金字塔尖,而是火山口上。告诉人们寒风肆虐时,春天,已不再遥远。
荆陵屡入禁地,皆因理想追求,现摘录片语管窥其志:“不合作”的原则是爱,致良知。它的方法是从我做起,让自由成为习惯。它的力量之源是对个人尊严的保守和对个人灵魂的唤醒。让自由成为习惯是驱除专制的秘诀!个体是社会的细胞,当个体改变,整个社会也就随之改变。
有一种人,你不需要了解太多,见过之后,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值得信任和托付的人。戴振亚就是这样的人。他看上去是那种非常敦厚、谦和之人,说话做事亦非常稳重。不愿夸夸其谈,唯脚踏实地做事。像戴振亚这样的当事人,更需要让世人知道他们的理念与付出,毕竟他们才是我们这个社会里,有良知人群中的大多数。
这一次的选举结果,是台湾人民的声音,是民主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我相信对岸也听到了。我呼吁对岸,正视这一次台湾人民的选择。两岸双方都有责任,致力于确保台海和平稳定的现状。今天,我们守住了民主自由。明天开始,让我们团结在一起,一起克服所有挑战,一起克服所有困难。

页面

订阅 人物